课程概述
课程视频总大小51.1MB,总时长8分钟10秒
一、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拆盲盒”为隐喻,结合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帮助学生理解大学生活的不确定性,并学会调整认知、适应变化。课程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互动练习”的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用性。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心理适应的概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2.技能目标:掌握驳斥非理性信念的方法,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3.情感目标:减少对大学生活的焦虑,增强面对挑战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知调整的策略(同化与顺应)、非理性信念的驳斥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打破固有认知(顺应),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理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模拟:“拆盲盒”游戏,增强代入感。
2.案例分析法:结合大学生真实案例,如科研挑战、团队适应。
3.榜样激励法:引用优秀学生案例,增强说服力。
4.互动讨论:让学生尝试驳斥非理性信念,强化学习效果。
五、教学内容
1.引入部分:以“拆盲盒”游戏类比大学生活的不确定性,激发兴趣。
2.理论讲解:
(1)心理适应的定义及重要性。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3.案例分析:
(1)科研挑战适应案例(驳斥“没准备好”的信念)。
(2)团队氛围适应案例(驳斥“比较焦虑”的信念)。
4.榜样故事:麦浩基、林宏安等优秀学生的适应经历。
5.总结与拓展:推荐《鹬》动画短片,强化“适应即成长”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