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课程 > 心理健康教育 > 向内接纳,向外生长

向内接纳,向外生长

  • 课程机构:东北电力大学
  • 所属省份:吉林
  • 报名人数:15
  • 课程代码:YOOC/CC8019/20250825
  • 主讲老师:张福绪

课程简介:本作品聚焦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对抗困境,以"接纳"为核心心理能量,构建科学、可操作的成长引导方案。课程以"校园情景剧猜猜乐"生动导入,通过小美(容貌焦虑)、小李(失败否定)、小张(批评退缩)三个典型场景,精准戳中青少年自我批判的"心结"。结合科学研究,揭示长期自我否定对大脑痛觉中枢的影响,同时用神经科学原理解码接纳的"开挂模式"(前额叶激活、杏仁核抑制),为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课程创新设计"三步接纳练习"(看见情绪、群体联结、第二人称友善对话),配套具体案例示范与"心理魔法时刻"机制,将抽象概念转

报名学习

课程概述

课程视频总大小0.0MB,总时长0分钟0秒

本课围绕“接纳”的认知、方法与行动展开,核心内容可概括为“1个核心问题+2套科学依据+3步实践方法+1组行动工具”:

  1. 核心问题:我们为何总在抗拒不完美的自己?

通过三个情景剧案例,揭示学生常见的“自我对抗”表现,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些行为的本质是“对不完美的抗拒”,而长期自我否定会形成“心理内耗”,阻碍成长。

  1. 科学依据:接纳的神经化学机制

自我否定的代价:引用数据研究,说明“自我对抗”不仅是心理痛苦,更会引发生理层面的“疼痛”,同时提出接纳的积极机制。

  1. 实践方法:接纳三步练习

第一步:像朋友一样“看见”情绪——承认困境

引导学生用具体语言描述情绪,而非笼统否定自我。

第二步:在人群中找到“同类”——建立共同联结

引导学生发现“不完美”是普遍经历。

第三步:用“第二人称”和自己对话——释放友善能量

用“你”代替“我”进行自我对话。研究证明:第二人称对话更接近“安抚他人”的模式,能激活大脑的“共情回路”,安抚效果比“我”字句翻倍。

  1. 行动工具:从“抗拒”到“可能”的转念三问

完成三步练习后,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将接纳转化为行动: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把这件事变成成长的机会?这里藏着哪些可能性?

本课以“接纳不完美的自我”为核心主题,聚焦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对抗”心理困境,通过“问题共鸣—科学解码—实践转化—行动引导”的逻辑链条,构建“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心理成长支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