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计524门 )
机构:聊城大学
老师:孙哲
报名人数:8人
点赞人数:3人
此课程分为彼此相识、认识自我、自我成长和总结分享四部分。 课程以萨提亚沟通模式的理念为基础,以萨提亚沟通模式中的应对姿态为载体, 旨在通过一致型的沟通基本技巧帮助大学生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改善宿舍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的自尊感,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机构:沈阳师范大学
老师:高薇
报名人数:43人
点赞人数:18人
情绪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人的认知、影响人的行为,大学生正处在情绪体验丰富、表现较强烈、波动较大、社会情感更加丰富的阶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了解调整不良情绪的方法和技能,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培养积极乐观情绪。
机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老师:董蓓
报名人数:10人
点赞人数:7人
网抑云”是因2020年网易云音乐APP评论区存在大量带抑郁情绪的词语或句子而兴起的网络流行语。“网抑云”现象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我们如何辩证看待呢?
机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老师:梁荣梅
报名人数:8人
点赞人数:1人
发呆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很多同学上课发呆,那是不是发呆都是不好的呢? 发呆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机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老师:董蓓、杨晨晨、李树雨
报名人数:37人
点赞人数:3人
当人们遇到压力时,吃点甜食从生理和心理上确实会让人感到片刻的放松,但是很多时候,这些热量的摄入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饿了,而是为了缓解情绪。但是如果放任这样的情绪和行为的蔓延,会是我们产生一种失控感,比如:明明不饿却还是想吃点东西,感到内疚自责,为了缓解负面情绪继续吃点东西,形成恶性循环。如果说吃东西解愁是一种逃避,那更加有效的应对情绪的方式就是直面问题。
机构:江苏大学
老师:姬光睿
报名人数:112人
点赞人数:0人
本作品基于“大思政”背景下 ,聚焦学生心理发展过程,致力于解析“认可欲求”这种大学生常见的渴望被认可心理现象,采用实验法阐明其产生机制和潜在负面影响,创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合理运用“认可欲求”的方法,重塑积极认知,增强自尊自信,以更健康的人格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机构: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老师:李淼
报名人数:40人
点赞人数:19人
该课程围绕“放松身心,远离焦虑----避免滑进情绪陷阱“课程主题展开讲述大学生常见的放松和焦虑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放松、认识焦虑,学会正确放松。
机构:江苏大学
老师:宋姚飞
报名人数:347人
点赞人数:8人
课程从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内耗”现象出发,揭示内耗成因,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控制方法的局限性,进而引入ACT疗法这一有效心理工具。课程主体围绕ACT疗法的四大核心展开,帮助学生缓解内耗,重拾人生的活力与激情。
机构:陕西科技大学
老师:王斌 心理中心兼职教师
报名人数:10人
点赞人数:0人
通过焦虑现象的剖析与讲授,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焦虑这一心理现象,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态,从容应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对焦虑情绪。
机构:青岛科技大学
老师:王梦珂
报名人数:4人
点赞人数:0人
《心理健康科普小课堂》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科普小课堂,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机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老师:牛金一
报名人数:2383人
点赞人数:71人
本视频中牛金一老师主要讲述了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因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即人们更容易受到首次接触的信息或印象的影响。高山流水遇知音,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起到着重要作用,首因效应在交友、招聘等社交活动中发挥着重要意义。
机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老师:刘策
报名人数:2421人
点赞人数:76人
本视频主题为“打开认识自己的盲盒”,刘策老师通过对“乔哈里窗”进行讲解,生动具体地展开描述了其含义与重要作用。“乔哈里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它将我们的内心世界看作是一道窗口,我们可以将窗口分为四个意义不同的象限,从而更好的进行自我认识。
机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老师:历志
报名人数:2513人
点赞人数:90人
历志老师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白熊效应”的定义、本质及其应对策略。他通过实例告诉我们,了解并应对这一心理现象对管理个人思维和情绪至关重要,可以助力同学们更从容地面对挑战,实现自我的成长。
机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老师:白瑜
报名人数:3人
点赞人数:1人
通过三位不同度数的青年,来介绍45度青年逐渐成为主流及其更好的学习状态,同时介绍了大学生该如何应对压力的方法
机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老师:洪蓉
报名人数:33人
点赞人数:0人
通过心理互助协会的故事展示出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普遍心理困惑,并展现朋辈互助的重要作用,进而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科普与教育。